解码芜湖机器人产业跃居全国第七的“数智税钥”
解码芜湖机器人产业跃居全国第七的“数智税钥”
解码芜湖机器人产业跃居全国第七的“数智税钥”潮新闻客户端(kèhùduān) 钱江湾
西湖(xīhú)十几公里(shíjǐgōnglǐ)的湖岸线上,分布着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景点。随便(suíbiàn)抓住一个朋友或者周边的邻居,问起镜湖厅景区在哪里,绝大多数是一脸懵懂。镜湖厅不是一个办公的厅堂,却是一个聚会休闲赏湖的幽静所在(suǒzài)。它没有像西湖其他地方,比如学士公园、长桥公园、花港公园的惯例叫法(jiàofǎ),而称为厅,这就有了别样的趣味。
镜湖是绍兴鉴湖(jiànhú)的(de)别称。鉴湖又是女侠秋瑾(qiūjǐn)出生的地方。这个景点与秋瑾有什么瓜葛吗?按照《西湖志》的介绍,南人为纪念秋瑾女士而成立的秋社诗社,常在西泠印章博物馆那一带(yīdài)结社活动(huódòng),抗战胜利以后,原秋社改作了西湖小学校舍,所以活动场所就转移到对岸(duìàn)的镜湖厅一带。秋瑾的别号是“鉴湖女侠”,“鉴”与“镜”音近义同,因此取名“镜湖厅”。
镜湖(jìnghú)厅景区,在杭城人眼里,并没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(de)景区,仅仅是视作一个游走于西湖北岸的绿荫通道,从北山街沿着(yánzhe)湖畔小道,穿梭到通向孤山的西泠桥(xīlíngqiáo),这条路绝大多数人是走过的,就是没留下特别的印象。
秋末枫叶季的(de)时候,这里的绿水芙渠小亭(xiǎotíng)比较出彩,是许多好摄之友喜爱的打卡点。鸡爪槭经霜风染红的时候,与古色古香(gǔsègǔxiāng)的亭子、匾额、湖光、小道搭配组合的光影,点亮了不知多少人的朋友圈。其实这个小亭就座落在(zuòluòzài)镜湖厅景区范围内。镜湖厅的地盘,大致是西泠桥以东,新新(xīnxīn)饭店以西狭长的滨湖绿地。
在南宋(nánsòng)的时候,镜湖厅附近是宋高宗(sònggāozōng)的爱妃(àifēi)张婉仪的别墅,叫集芳园。那时这一带还与葛岭连成一个古木参天的小山坞,中间不像现在被北山街隔开。南宋诗人张炜在《观集芳园》一诗里,曾(céng)这样描写此间的景色:
千步入修廊,犹闻碧雾(yóuwénbìwù)香。
风翻宫襭紫,菊染御袍黄(huáng)。
亭宇丹青老,笙歌岁月(suìyuè)长。
上皇(shànghuáng)临幸少,书圃自翱翔。
从诗中看,回廊碧雾,丹青笙歌,是一处(yīchù)纵情山水声色之地。张炜虽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,但(dàn)没有做过什么官,不大可能亲眼目睹,估计(gūjì)是从坊间传说听来的。
后(hòu)来到宋理宗时,权臣贾似道炙手可热,皇上为笼络他,先后将东面的集芳园(jífāngyuán)和西侧的一个园子(yuánzi)褒奖给贾似道,贾似道接手后大动土木,进行了豪华装修,东西两园组合成新的“后乐园”,名噪一时。
到了清光绪末年(mònián),一名叫杨士燮的官员在(zài)此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庄园,后人(hòurén)称之为杨庄,就在镜湖厅内。这杨士燮在光绪年间做过御史,官至浙江(zhèjiāng)巡警道,相当于省公安厅长,并且短暂代理过半年的杭州知府之职。清宣统年间有人在一篇题为《西湖游记》的文章中,写到当年的杨庄时这样说:“前临孤山(gūshān),后倚葛岭,中建(zhōngjiàn)西式楼,陈设精雅。楼右(lóuyòu)之花圃,疏林荫日,曲径依水,亦错落有致……”还是沿袭了南宋时的做派。
至于“葛荫山庄”,那是湖南富商席锡藩的庄园,因为背倚葛岭而得名,按史料上的记载,其实也就在(zài)镜湖厅的范围(fànwéi)内。解放前夕,浙江通志馆迁入杨庄,自此之后(zhīhòu),杨庄便成为六年编修通志的场所。
1929年召开首届西湖(hú)博览会,镜湖厅被当作了丝绸馆的(de)馆区。为了方便与孤山的来往,专门在这里筑了一座木桥,与对岸(duìàn)的放鹤亭相通,因为北里湖这一小段湖面最窄,桥全长(quánzhǎng)不到二百米,修桥相对省心许多。
翻看当年(dāngnián)西博会期间的老资料,现镜湖厅区域内的建筑,自东(zìdōng)往西依次为地藏殿、葛荫山庄、严庄(yánzhuāng)、瑶山别墅等,除了花园和跳舞厅是西博会时新建,其他均为原有建筑。
这(zhè)东头怎么会有一个地藏殿孤零零地在这里,没有寺庙相配呀。后来才知道,这地藏殿本是山脚下招贤寺的(de)一座偏殿,内供着地藏王菩萨(púsà)。招贤寺是唐代的古寺,地藏殿法相庄严非常重要,在建北山街时就绕开佛殿向里拐(guǎi)了个弯。
这(zhè)么说起来,镜湖厅这一带还是很有故事的地方,眼前虽然找不到一鳞半爪的古迹了(le),但并非是近年西湖周边改造的时候凭空新设的一个景区。说西湖是文化遗产,绝不是浪得虚名,周边每一小块不怎么(bùzěnme)起眼的土地下,都尘封了许多湮灭的历史(lìshǐ)。
现在的镜湖厅,是一处北山街与北里湖之间狭长的绿树林。里面(lǐmiàn)座落着(zhe)一个园林式茶楼。老底子的杭城人常来(rénchánglái)喝茶打牌,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这里曾开辟了杭州(hángzhōu)第一个露天音乐茶吧,一时风光无限,深受市民们青睐。
如果不是发现这里有古紫藤和古木香,我(wǒ)对这里也就疏忽过去(guòqù)了。仲春的时候,我先后三次来这里,先是来赏玉兰花和对岸(duìàn)的红梅。看了孤山放鹤亭一带的梅花后,换一个角度,站在镜湖厅遥望,那边红影团团,隔水照花,就有一种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(gè)不同(bùtóng)”的感觉。
高过屋檐的玉兰花白得耀眼。比起白堤入口处的那株玉兰树来,这里的玉兰花显得很低调,淹没(yānmò)在绿荫丛中了。院落内配植毛竹、芭蕉、红枫和(hé)鸡爪槭等,形成厅(tīng)廊迂回、花木扶疏的庭院小景。
在镜湖厅茶楼(chálóu)边,有2棵古樟树(zhāngshù),树龄均在130多年,树形挺拔英俊,遮天蔽日。树荫下(shùyīnxià)有二三桌打牌和闲聊的(de)市民,旁边还坐着几个观战的,大家兴高采烈,沉浸在自己娱乐的世界中,全然顾不了看风景,也许这里的风景他们已烂熟于心了。
路过的游人,在这里点上一杯饮料,可以慢悠悠地坐享一线湖光之美。对岸就是孤山(gūshān)的放鹤亭到空谷传音一线,早春有红梅灼灼,三四月桃花春风,漫长的夏日都(dōu)有荷花相伴。细嗅荷风阵阵,凭栏观赏小舟游弋(yóuyì),畅谈古树侠女(xiánǚ),赏鱼赏花,追今抚昔,很是惬意。
茶楼前(qián)的200多年的紫藤(zǐténg)和木香树,被精心保护在木质长廊(chángláng)边,立了专门的古树石碑,树藤(shùténg)长得遒劲苍蝇,盘延曲奇,沿着长廊,恣意(zìyì)伸展。我四月初再来时,老藤上已开出了花。看着它们的藤枝,都是气息奄奄的样子,所以紫藤花开得并不茂盛,六公园那边的紫藤已经盛花全开,满廊如瀑飞溅,围满了观看(guānkàn)的游人,而这两株老紫藤却明显比不过它们上镜。
我(wǒ)仰起脖子,在一格格的木花架之间,寻找着紫藤的花枝,这可是历经二百多年枯木逢春的硕果呀,虽然样貌上远不及生命力旺盛的年轻紫藤那般英姿勃发,但(dàn)我还是觉得弥足珍贵了(le)。
看着零落不堪的少许紫藤,我(wǒ)倒是发现了,花架边散发着红枫(hóngfēng)的嫩叶(nènyè)。春光(chūnguāng)里,常年红枫的叶片,吸足了春雨,变得非常的娇艳欲滴。特别是视线从花架往上延伸,那弯曲的枫树,在阳光下出落得一树的璀璨。
因为(yīnwèi)在春天,习惯了秋冬赏枫的游人(yóurén),有哪个会拿红枫当回事呢?只有两个年轻的好(hǎo)摄之友,也(yě)与我一样,本来是来拍紫藤花的,看着看着,觉得红枫也不错,就转而主打高高在上的枫叶了。因为有我们仨的示范效应,过了十几分钟(shíjǐfēnzhōng),廊架下居然聚集起十几个一起拍摄观赏的人。
长廊搭台,本来是为紫藤唱戏的,没想到却给红枫唱了主角。我举着华为老手机,也没有自惭形秽(zìcánxínghuì),变着角度(jiǎodù),寻找着镜湖厅这一带的红枫。起先是光顾着朝紫藤与红枫同框的特写,后来又(yòu)慢慢转向临湖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枫树,观察着大枫树下走过的游人,分明(fēnmíng)有一种春光明媚里(lǐ)的烂漫枫情扑面而来。
临湖草坪(cǎopíng)上那一株150多岁的(de)老樟树(zhāngshù),枝繁叶茂,鹤立鸡群,它似乎是与古紫藤古木香等都是差不多同一辈的老者,驻守在这里始终不离不弃,见证(jiànzhèng)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,见证着庄园里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。
站在绿荫里,凝望着(zhe)眼前的红枫与樟树几乎缠绕在一(yī)起,绿中透(tòu)着一团团火苗,红叶丛中间杂着翡翠一般的绿荫,热烈与沉静,奔放与娴雅,相互交织,这是(zhèshì)春日西湖难得一见的风情画。我在想,为何大家都(dōu)一窝蜂似地非得到金秋才想起燃情的枫树来呢?春日的枫光不香么?
湖中的游船穿梭往来(wǎnglái),扬起了粼粼波光,远处的山峦,若隐若现,与湖水相映成趣。我轻啜一口清茶,茶香四溢,与这湖光山色融为一体。闭上眼睛,仿佛能感受(gǎnshòu)到(dào)那来自大自然的呼吸,那轻柔的风、那温暖的阳光、那清澈(qīngchè)的湖水,都在诉说着春天里的故事。
潮新闻客户端(kèhùduān) 钱江湾
西湖(xīhú)十几公里(shíjǐgōnglǐ)的湖岸线上,分布着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景点。随便(suíbiàn)抓住一个朋友或者周边的邻居,问起镜湖厅景区在哪里,绝大多数是一脸懵懂。镜湖厅不是一个办公的厅堂,却是一个聚会休闲赏湖的幽静所在(suǒzài)。它没有像西湖其他地方,比如学士公园、长桥公园、花港公园的惯例叫法(jiàofǎ),而称为厅,这就有了别样的趣味。
镜湖是绍兴鉴湖(jiànhú)的(de)别称。鉴湖又是女侠秋瑾(qiūjǐn)出生的地方。这个景点与秋瑾有什么瓜葛吗?按照《西湖志》的介绍,南人为纪念秋瑾女士而成立的秋社诗社,常在西泠印章博物馆那一带(yīdài)结社活动(huódòng),抗战胜利以后,原秋社改作了西湖小学校舍,所以活动场所就转移到对岸(duìàn)的镜湖厅一带。秋瑾的别号是“鉴湖女侠”,“鉴”与“镜”音近义同,因此取名“镜湖厅”。
镜湖(jìnghú)厅景区,在杭城人眼里,并没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(de)景区,仅仅是视作一个游走于西湖北岸的绿荫通道,从北山街沿着(yánzhe)湖畔小道,穿梭到通向孤山的西泠桥(xīlíngqiáo),这条路绝大多数人是走过的,就是没留下特别的印象。
秋末枫叶季的(de)时候,这里的绿水芙渠小亭(xiǎotíng)比较出彩,是许多好摄之友喜爱的打卡点。鸡爪槭经霜风染红的时候,与古色古香(gǔsègǔxiāng)的亭子、匾额、湖光、小道搭配组合的光影,点亮了不知多少人的朋友圈。其实这个小亭就座落在(zuòluòzài)镜湖厅景区范围内。镜湖厅的地盘,大致是西泠桥以东,新新(xīnxīn)饭店以西狭长的滨湖绿地。
在南宋(nánsòng)的时候,镜湖厅附近是宋高宗(sònggāozōng)的爱妃(àifēi)张婉仪的别墅,叫集芳园。那时这一带还与葛岭连成一个古木参天的小山坞,中间不像现在被北山街隔开。南宋诗人张炜在《观集芳园》一诗里,曾(céng)这样描写此间的景色:
千步入修廊,犹闻碧雾(yóuwénbìwù)香。
风翻宫襭紫,菊染御袍黄(huáng)。
亭宇丹青老,笙歌岁月(suìyuè)长。
上皇(shànghuáng)临幸少,书圃自翱翔。
从诗中看,回廊碧雾,丹青笙歌,是一处(yīchù)纵情山水声色之地。张炜虽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,但(dàn)没有做过什么官,不大可能亲眼目睹,估计(gūjì)是从坊间传说听来的。
后(hòu)来到宋理宗时,权臣贾似道炙手可热,皇上为笼络他,先后将东面的集芳园(jífāngyuán)和西侧的一个园子(yuánzi)褒奖给贾似道,贾似道接手后大动土木,进行了豪华装修,东西两园组合成新的“后乐园”,名噪一时。
到了清光绪末年(mònián),一名叫杨士燮的官员在(zài)此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庄园,后人(hòurén)称之为杨庄,就在镜湖厅内。这杨士燮在光绪年间做过御史,官至浙江(zhèjiāng)巡警道,相当于省公安厅长,并且短暂代理过半年的杭州知府之职。清宣统年间有人在一篇题为《西湖游记》的文章中,写到当年的杨庄时这样说:“前临孤山(gūshān),后倚葛岭,中建(zhōngjiàn)西式楼,陈设精雅。楼右(lóuyòu)之花圃,疏林荫日,曲径依水,亦错落有致……”还是沿袭了南宋时的做派。
至于“葛荫山庄”,那是湖南富商席锡藩的庄园,因为背倚葛岭而得名,按史料上的记载,其实也就在(zài)镜湖厅的范围(fànwéi)内。解放前夕,浙江通志馆迁入杨庄,自此之后(zhīhòu),杨庄便成为六年编修通志的场所。
1929年召开首届西湖(hú)博览会,镜湖厅被当作了丝绸馆的(de)馆区。为了方便与孤山的来往,专门在这里筑了一座木桥,与对岸(duìàn)的放鹤亭相通,因为北里湖这一小段湖面最窄,桥全长(quánzhǎng)不到二百米,修桥相对省心许多。
翻看当年(dāngnián)西博会期间的老资料,现镜湖厅区域内的建筑,自东(zìdōng)往西依次为地藏殿、葛荫山庄、严庄(yánzhuāng)、瑶山别墅等,除了花园和跳舞厅是西博会时新建,其他均为原有建筑。
这(zhè)东头怎么会有一个地藏殿孤零零地在这里,没有寺庙相配呀。后来才知道,这地藏殿本是山脚下招贤寺的(de)一座偏殿,内供着地藏王菩萨(púsà)。招贤寺是唐代的古寺,地藏殿法相庄严非常重要,在建北山街时就绕开佛殿向里拐(guǎi)了个弯。
这(zhè)么说起来,镜湖厅这一带还是很有故事的地方,眼前虽然找不到一鳞半爪的古迹了(le),但并非是近年西湖周边改造的时候凭空新设的一个景区。说西湖是文化遗产,绝不是浪得虚名,周边每一小块不怎么(bùzěnme)起眼的土地下,都尘封了许多湮灭的历史(lìshǐ)。
现在的镜湖厅,是一处北山街与北里湖之间狭长的绿树林。里面(lǐmiàn)座落着(zhe)一个园林式茶楼。老底子的杭城人常来(rénchánglái)喝茶打牌,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这里曾开辟了杭州(hángzhōu)第一个露天音乐茶吧,一时风光无限,深受市民们青睐。
如果不是发现这里有古紫藤和古木香,我(wǒ)对这里也就疏忽过去(guòqù)了。仲春的时候,我先后三次来这里,先是来赏玉兰花和对岸(duìàn)的红梅。看了孤山放鹤亭一带的梅花后,换一个角度,站在镜湖厅遥望,那边红影团团,隔水照花,就有一种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(gè)不同(bùtóng)”的感觉。
高过屋檐的玉兰花白得耀眼。比起白堤入口处的那株玉兰树来,这里的玉兰花显得很低调,淹没(yānmò)在绿荫丛中了。院落内配植毛竹、芭蕉、红枫和(hé)鸡爪槭等,形成厅(tīng)廊迂回、花木扶疏的庭院小景。
在镜湖厅茶楼(chálóu)边,有2棵古樟树(zhāngshù),树龄均在130多年,树形挺拔英俊,遮天蔽日。树荫下(shùyīnxià)有二三桌打牌和闲聊的(de)市民,旁边还坐着几个观战的,大家兴高采烈,沉浸在自己娱乐的世界中,全然顾不了看风景,也许这里的风景他们已烂熟于心了。
路过的游人,在这里点上一杯饮料,可以慢悠悠地坐享一线湖光之美。对岸就是孤山(gūshān)的放鹤亭到空谷传音一线,早春有红梅灼灼,三四月桃花春风,漫长的夏日都(dōu)有荷花相伴。细嗅荷风阵阵,凭栏观赏小舟游弋(yóuyì),畅谈古树侠女(xiánǚ),赏鱼赏花,追今抚昔,很是惬意。
茶楼前(qián)的200多年的紫藤(zǐténg)和木香树,被精心保护在木质长廊(chángláng)边,立了专门的古树石碑,树藤(shùténg)长得遒劲苍蝇,盘延曲奇,沿着长廊,恣意(zìyì)伸展。我四月初再来时,老藤上已开出了花。看着它们的藤枝,都是气息奄奄的样子,所以紫藤花开得并不茂盛,六公园那边的紫藤已经盛花全开,满廊如瀑飞溅,围满了观看(guānkàn)的游人,而这两株老紫藤却明显比不过它们上镜。
我(wǒ)仰起脖子,在一格格的木花架之间,寻找着紫藤的花枝,这可是历经二百多年枯木逢春的硕果呀,虽然样貌上远不及生命力旺盛的年轻紫藤那般英姿勃发,但(dàn)我还是觉得弥足珍贵了(le)。
看着零落不堪的少许紫藤,我(wǒ)倒是发现了,花架边散发着红枫(hóngfēng)的嫩叶(nènyè)。春光(chūnguāng)里,常年红枫的叶片,吸足了春雨,变得非常的娇艳欲滴。特别是视线从花架往上延伸,那弯曲的枫树,在阳光下出落得一树的璀璨。
因为(yīnwèi)在春天,习惯了秋冬赏枫的游人(yóurén),有哪个会拿红枫当回事呢?只有两个年轻的好(hǎo)摄之友,也(yě)与我一样,本来是来拍紫藤花的,看着看着,觉得红枫也不错,就转而主打高高在上的枫叶了。因为有我们仨的示范效应,过了十几分钟(shíjǐfēnzhōng),廊架下居然聚集起十几个一起拍摄观赏的人。
长廊搭台,本来是为紫藤唱戏的,没想到却给红枫唱了主角。我举着华为老手机,也没有自惭形秽(zìcánxínghuì),变着角度(jiǎodù),寻找着镜湖厅这一带的红枫。起先是光顾着朝紫藤与红枫同框的特写,后来又(yòu)慢慢转向临湖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枫树,观察着大枫树下走过的游人,分明(fēnmíng)有一种春光明媚里(lǐ)的烂漫枫情扑面而来。
临湖草坪(cǎopíng)上那一株150多岁的(de)老樟树(zhāngshù),枝繁叶茂,鹤立鸡群,它似乎是与古紫藤古木香等都是差不多同一辈的老者,驻守在这里始终不离不弃,见证(jiànzhèng)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,见证着庄园里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。
站在绿荫里,凝望着(zhe)眼前的红枫与樟树几乎缠绕在一(yī)起,绿中透(tòu)着一团团火苗,红叶丛中间杂着翡翠一般的绿荫,热烈与沉静,奔放与娴雅,相互交织,这是(zhèshì)春日西湖难得一见的风情画。我在想,为何大家都(dōu)一窝蜂似地非得到金秋才想起燃情的枫树来呢?春日的枫光不香么?
湖中的游船穿梭往来(wǎnglái),扬起了粼粼波光,远处的山峦,若隐若现,与湖水相映成趣。我轻啜一口清茶,茶香四溢,与这湖光山色融为一体。闭上眼睛,仿佛能感受(gǎnshòu)到(dào)那来自大自然的呼吸,那轻柔的风、那温暖的阳光、那清澈(qīngchè)的湖水,都在诉说着春天里的故事。







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