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残聚力 共富同心——浙江助残事业一线走访见闻
助残聚力 共富同心——浙江助残事业一线走访见闻
助残聚力 共富同心——浙江助残事业一线走访见闻新华社杭州7月(yuè)5日电 题:助残(zhùcán)聚力 共富同心——浙江助残事业一线走访见闻
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纪航、郑可意
助残共富先行实践(shíjiàn)成果丰硕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十项典型经验获中国残联发文推广、残疾人民生(mínshēng)保障底线兜牢兜实、残疾人友好环境持续优化……“十四五”期间,浙江持续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,扶残助残的大爱播撒(bōsǎ)之江(zhījiāng)大地。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(shōuguān)之年,也是“十五五”规划谋篇布局之年。浙江如何做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“大文章”,推动残疾人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?记者近日走访多地,聆听(língtīng)这片土地上鲜活(xiānhuó)的助残故事(gùshì)。
助(zhù)创业就业:拥抱更多新机遇
木屑簌簌落下,三十多岁的(de)张真飞低着头(dīzhetóu),用手中的刻刀在木料上细细打磨。因为失聪,他并不在意周围的声响,也很少抬头看旁人,只是专注地盯(dīng)着手里的活计。刀尖轻挑,木纹间便显出一道流畅(liúchàng)的弧线。
张真飞进入浙江东阳木雕小镇胡先民大师工作室三年,是(shì)这位骨髓炎致残的木雕大师最(zuì)关怀的小徒弟之一。
“他的心很静,学得快、也耐得住性子,可以(kěyǐ)每天重复着同样(tóngyàng)的动作却从不厌烦。”胡先民盼着他自立精进,闯出一方天地。
胡先民深耕木雕创作(chuàngzuò)近(jìn)四十载。因亲身经历残障人士的不易,他格外重视残疾人手工艺培训与就业创业扶持。他立足木雕小镇,从木雕技艺拓展至竹木(zhúmù)角雕及陶艺等多元研学课程,从校企合作实训到(dào)国际赛事锤炼,从单项业务到多元业态,努力为学员铺出一条技能成才的新路。如今,他的学员已(yǐ)站上日、韩、法等国际技能大赛舞台。
这是(zhèshì)7月1日,在浙江东阳木雕小镇的胡先民工作室,胡先民在指导张真飞修光。新华社记者(jìzhě)纪航 摄
2021年8月,中国残联(zhōngguócánlián)出台《关于支持(zhīchí)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支持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、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8个重点领域系列举措,赋予浙江省首批23项政策保障措施和授权事项,支持浙江通过改革创新(chuàngxīn)、先行先试,为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积累实践经验、提供(tígōng)省域范例。
搭建就业(jiùyè)创业平台,是助力残疾人增加收入、融入社会、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。2024年,浙江省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2.8万人(wànrén),其中,城镇(chéngzhèn)新增就业0.6万人,农村新增就业2.2万人;全省城乡实名培训残疾人2.6万人。电子商务(diànzishāngwù)、直播带货、低空经济、非遗传承(chéng)……他们拥抱了更多新业态的就业机遇。
助安居(ānjū)适居:筑起温暖港湾
在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吾古村,97岁的村民潘官芳是一位肢体(zhītǐ)四级残疾的独居老人,日常靠老龄补贴和子女微薄(wēibó)供养维持生计。
在“千万工程”实践中,浙江深入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“净居(jū)亮居”工程,一体提供家具(jiājù)家电(jiādiàn)适配、日常保洁护理等服务。潘官芳的家因此换了新颜。
“改造潘官芳家时(shí)难免遇到困难,乡镇干部就(jiù)来搭把手。”莲都区(liándōuqū)残联党组书记、理事长林国友笑着说。他们为潘官芳家量身改造了最急需的卧室、厨房和卫生间。新屋如今地面平整,还(hái)安装有无障碍扶手。
潘官芳老人的(de)故事,是浙江为残障人士打造温暖港湾的缩影。数据显示,过去一年,浙江扎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,实施(shíshī)净居亮居项目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108户(hù)。
以助力困难家庭(jiātíng)安居适居为起点,提升民生福祉的智慧与力量,正在辐射向更(gèng)远处。
在浙江东阳,向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造起(qǐ)残疾群众安居乐业的帮扶生态圈,助力残疾人重建幸福(xìngfú)生活。负责人虞向红在基层电力(diànlì)岗位坚守二十余载(èrshíyúzài),他注意(zhùyì)到不少残障家庭的房屋要么年久失修,要么存在着电路老化等诸多安全隐患。通过多方奔走,他于2016年发起“幸福蜗居”公益项目。
截至2024年底,“幸福蜗居”已从浙江拓展到四川,为246户家庭修缮住房,筑起安全温暖的(de)港湾。“希望更多残疾人朋友的生活像这个项目的名字一样,幸福花开,绽放芳香(fāngxiāng)。”虞向(yúxiàng)红说。
助康复(kāngfù)服务:托举新的希望
走进丽水市残联康复医院的教室,4岁女孩柠檬正在上属于(shǔyú)她的一节语训课(kè)。
医教科科长李梦雅先(lǐmèngyǎxiān)将泡泡棒贴近自己唇边,示意戴着助听器的(de)柠檬把手放在自己脸颊旁,感受唇部肌肉收紧的力度,同时打开言语呼吸训练仪,屏幕上跳动的气流(qìliú)曲线随着吹气动作起伏。
“这些泡泡小勇士都在夸(kuā)你呢!”李梦雅说。柠檬嘴角还沾着些许泡泡液,眼神里却闪烁着自信的(de)光芒。
在教室外,母亲孟君艳的眼神始终(shǐzhōng)追随着女儿的一举一动。她告诉记者,去年,小柠檬被检查出感应神经性耳聋。语训课程给她与孩子(háizi)带来了不少(bùshǎo)希望。
在这家医院,每天有在训康复(kāngfù)儿童近200名,医院从语言、认知、沟通、社交、运动等多个维度,为孩子定制了个性化动态调整的康复方案。“看到女儿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(tíshēng),我也比较欣慰。相信她(tā)会(huì)有属于自己的灿烂未来。”孟君艳说。
康复是促进残疾人(cánjírén)全面发展的基础。2024年,浙江共有69.3万名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,10.5万名残疾人得到(dédào)基本辅助器具(qìjù)适配服务。截至2024年底,浙江拥有残疾人康复机构(jīgòu)345个,康复机构在岗人员13635人。
作为其中的(de)一分子,李梦雅深感自豪(zìháo)。“对我来说,这份职业早已超越了教学范畴,而是生命与生命的温暖对话。我坚信,这些‘慢飞天(fēitiān)使’终能在蓝天上自由翱翔。”
新华社杭州7月(yuè)5日电 题:助残(zhùcán)聚力 共富同心——浙江助残事业一线走访见闻
新华社(xīnhuáshè)记者纪航、郑可意
助残共富先行实践(shíjiàn)成果丰硕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十项典型经验获中国残联发文推广、残疾人民生(mínshēng)保障底线兜牢兜实、残疾人友好环境持续优化……“十四五”期间,浙江持续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,扶残助残的大爱播撒(bōsǎ)之江(zhījiāng)大地。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(shōuguān)之年,也是“十五五”规划谋篇布局之年。浙江如何做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“大文章”,推动残疾人事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?记者近日走访多地,聆听(língtīng)这片土地上鲜活(xiānhuó)的助残故事(gùshì)。
助(zhù)创业就业:拥抱更多新机遇
木屑簌簌落下,三十多岁的(de)张真飞低着头(dīzhetóu),用手中的刻刀在木料上细细打磨。因为失聪,他并不在意周围的声响,也很少抬头看旁人,只是专注地盯(dīng)着手里的活计。刀尖轻挑,木纹间便显出一道流畅(liúchàng)的弧线。
张真飞进入浙江东阳木雕小镇胡先民大师工作室三年,是(shì)这位骨髓炎致残的木雕大师最(zuì)关怀的小徒弟之一。
“他的心很静,学得快、也耐得住性子,可以(kěyǐ)每天重复着同样(tóngyàng)的动作却从不厌烦。”胡先民盼着他自立精进,闯出一方天地。
胡先民深耕木雕创作(chuàngzuò)近(jìn)四十载。因亲身经历残障人士的不易,他格外重视残疾人手工艺培训与就业创业扶持。他立足木雕小镇,从木雕技艺拓展至竹木(zhúmù)角雕及陶艺等多元研学课程,从校企合作实训到(dào)国际赛事锤炼,从单项业务到多元业态,努力为学员铺出一条技能成才的新路。如今,他的学员已(yǐ)站上日、韩、法等国际技能大赛舞台。
这是(zhèshì)7月1日,在浙江东阳木雕小镇的胡先民工作室,胡先民在指导张真飞修光。新华社记者(jìzhě)纪航 摄
2021年8月,中国残联(zhōngguócánlián)出台《关于支持(zhīchí)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支持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、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8个重点领域系列举措,赋予浙江省首批23项政策保障措施和授权事项,支持浙江通过改革创新(chuàngxīn)、先行先试,为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积累实践经验、提供(tígōng)省域范例。
搭建就业(jiùyè)创业平台,是助力残疾人增加收入、融入社会、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。2024年,浙江省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2.8万人(wànrén),其中,城镇(chéngzhèn)新增就业0.6万人,农村新增就业2.2万人;全省城乡实名培训残疾人2.6万人。电子商务(diànzishāngwù)、直播带货、低空经济、非遗传承(chéng)……他们拥抱了更多新业态的就业机遇。
助安居(ānjū)适居:筑起温暖港湾
在丽水市莲都区太平乡吾古村,97岁的村民潘官芳是一位肢体(zhītǐ)四级残疾的独居老人,日常靠老龄补贴和子女微薄(wēibó)供养维持生计。
在“千万工程”实践中,浙江深入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“净居(jū)亮居”工程,一体提供家具(jiājù)家电(jiādiàn)适配、日常保洁护理等服务。潘官芳的家因此换了新颜。
“改造潘官芳家时(shí)难免遇到困难,乡镇干部就(jiù)来搭把手。”莲都区(liándōuqū)残联党组书记、理事长林国友笑着说。他们为潘官芳家量身改造了最急需的卧室、厨房和卫生间。新屋如今地面平整,还(hái)安装有无障碍扶手。
潘官芳老人的(de)故事,是浙江为残障人士打造温暖港湾的缩影。数据显示,过去一年,浙江扎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,实施(shíshī)净居亮居项目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108户(hù)。
以助力困难家庭(jiātíng)安居适居为起点,提升民生福祉的智慧与力量,正在辐射向更(gèng)远处。
在浙江东阳,向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打造起(qǐ)残疾群众安居乐业的帮扶生态圈,助力残疾人重建幸福(xìngfú)生活。负责人虞向红在基层电力(diànlì)岗位坚守二十余载(èrshíyúzài),他注意(zhùyì)到不少残障家庭的房屋要么年久失修,要么存在着电路老化等诸多安全隐患。通过多方奔走,他于2016年发起“幸福蜗居”公益项目。
截至2024年底,“幸福蜗居”已从浙江拓展到四川,为246户家庭修缮住房,筑起安全温暖的(de)港湾。“希望更多残疾人朋友的生活像这个项目的名字一样,幸福花开,绽放芳香(fāngxiāng)。”虞向(yúxiàng)红说。
助康复(kāngfù)服务:托举新的希望
走进丽水市残联康复医院的教室,4岁女孩柠檬正在上属于(shǔyú)她的一节语训课(kè)。
医教科科长李梦雅先(lǐmèngyǎxiān)将泡泡棒贴近自己唇边,示意戴着助听器的(de)柠檬把手放在自己脸颊旁,感受唇部肌肉收紧的力度,同时打开言语呼吸训练仪,屏幕上跳动的气流(qìliú)曲线随着吹气动作起伏。
“这些泡泡小勇士都在夸(kuā)你呢!”李梦雅说。柠檬嘴角还沾着些许泡泡液,眼神里却闪烁着自信的(de)光芒。
在教室外,母亲孟君艳的眼神始终(shǐzhōng)追随着女儿的一举一动。她告诉记者,去年,小柠檬被检查出感应神经性耳聋。语训课程给她与孩子(háizi)带来了不少(bùshǎo)希望。
在这家医院,每天有在训康复(kāngfù)儿童近200名,医院从语言、认知、沟通、社交、运动等多个维度,为孩子定制了个性化动态调整的康复方案。“看到女儿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(tíshēng),我也比较欣慰。相信她(tā)会(huì)有属于自己的灿烂未来。”孟君艳说。
康复是促进残疾人(cánjírén)全面发展的基础。2024年,浙江共有69.3万名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,10.5万名残疾人得到(dédào)基本辅助器具(qìjù)适配服务。截至2024年底,浙江拥有残疾人康复机构(jīgòu)345个,康复机构在岗人员13635人。
作为其中的(de)一分子,李梦雅深感自豪(zìháo)。“对我来说,这份职业早已超越了教学范畴,而是生命与生命的温暖对话。我坚信,这些‘慢飞天(fēitiān)使’终能在蓝天上自由翱翔。”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